图为刘群为村民宣传城乡居民综合医疗保险再保障政策。资料图片
两年多的驻村工作,刘群手中的“扶贫手记”已变为如今的十几本。就是这样一个“爱动笔”的第一书记,带领吴寨村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列车,走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脱贫路。
2017年,记者因采访任务第一次见到刘群。那时的他,到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吴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刚满3个月。夏日骄阳下,满头大汗的刘群手握着一本“扶贫手记”在村里布置起了工作。两年时间过去了,他手中紧握的那一本“扶贫手记”已经变为如今的十几本,每一字、每一句都记录着吴寨村的变化。
“工作实不实,看看本本里记录的内容就知道了。”就是这样一个“爱动笔”的第一书记,带领吴寨村搭上了脱贫致富的列车,走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脱贫路。
攻坚难啃的“硬骨头”
■对照“扶贫手记”上的内容,刘群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制定了详细的“一户一方案,一人一措施”帮扶计划,精准护航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。
吴寨村位于颍东区以东15公里,是建档立卡贫困村。2014年,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4户、720人,贫困发生率17.4%。
自2014年安徽省财政厅“双包”帮扶吴寨村以来,吴寨村与起初贫困落后面貌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,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。2017年刘群到任时,全村已实现脱贫215户、573人,但仍剩69户、147人。而这一年年底,吴寨村就要实现整村出列的目标。
“这69户、147人都是脱贫攻坚战中难啃的‘硬骨头’。”刘群说,这一年是吴寨村要实现脱贫出列的关键之年,也是任务最为艰巨的一年。
把“最能打仗的人”派到攻坚第一线!“这是党中央和省委的部署,组织的召唤,作为财政干部,投身扶贫一线,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份力,我义不容辞!”回忆起两年前得知自己成为驻村第一书记时的场景,刘群倍感光荣,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驻村帮扶这件事情干好。
刚到村上,刘群铭记安徽省财政厅党组的要求——巩固成果、提升发展。第一步便是深入走访、了解情况。17个自然庄、23个村民组、2个月时间、1辆电瓶车……就这样,刘群走访了村上的每家每户。
“全村主要致贫原因包括这几个方面:因病31.8%、缺劳动力28.35%、因残19.16%、缺技术18.39%……”刘群在“扶贫手记”上清晰地记录着走访分析得出的结果。除了全面走访、了解整体情况,他们还针对致贫因素进行走访。两个月的时间里,刘群事无巨细地记下了足足四大本“扶贫手记”。
对照“扶贫手记”上的内容,刘群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制定了详细的“一户一方案,一人一措施”帮扶计划,因户因人施策,量身定做帮扶,有重点地采取相应措施,精准护航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。
针对因病致贫的,帮助落实“351”“180”健康扶贫措施,贫困家庭人口全部参加合作医疗;针对因残致贫的,帮助落实配股扶贫、光伏扶贫、小额信贷等措施;针对缺技术、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,加强技能培训,帮助联系企业提供就业岗位、落实特色种养措施;针对部分因学致贫的,帮助落实“雨露计划”“圆梦计划”,开展“捐资助学”活动。
两年来,吴寨村共计387人次享受了“351”“180”健康扶贫政策,有69名贫困户办理了慢性病卡,贫困户及时报补医药费80多万元;落实助学圆梦、雨露计划等,教育资助贫困学生138人次;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14户,发放补贴资金近130万元,大大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。
一地生“四金”
■通过实施“三变”改革,建立集体、企业、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,实现了“一地生四金”:土地流转拿“租金”,务工赚“薪金”,股份合作分“股金”,年底分红得“现金”。
脱贫致富,贵在立志。为此,在扶贫工作中,刘群时刻带着“扶贫手记”,走村串户召开“第一书记群众会”,宣传脱贫攻坚政策,引导他们逐步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。
同时,注重强化典型引路,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。“贫困户马维记视力残疾,几乎看不清东西,却有着一股拼劲。他养了10多头猪和20多只兔子,我们帮他申请了特色种养奖补,鼓励他靠双手致富。村里其他贫困户也都纷纷动起手、干起来。”刘群说,村里先后培养和表彰了像马维记、张子银等一批脱贫典型,让贫困群众意识到“好日子是干出来的”,“我要脱贫”的氛围也更加浓厚。
四年来,吴寨村村集体经济由欠账12万元到累计收入124.5万元,以后年收入稳定达到50万元;村民年人均收入由7402元增加到17736元,四年内翻了一番多。
吴寨之变,也是以产业发展撬动精准扶贫的鲜活实践。
吴寨村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,实施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”的“三变”改革试点,着力打造产业扶贫新亮点,盘活农村资金、资产、资源,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。
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,吴寨村将分散在农民手中的7000多亩土地集中流转,统一对外发包经营或投资参股,引入阳光花卉、丰海生态农庄等1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
为弥补村集体经济空白,吴寨村注册成立吴寨创业经济服务公司,将各类财政资金量化为村集体股金,村企合作,保底分红,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50万元。“死资源”变成了“活资金”,贫困户变成了股东。自此,吴寨村有了当家产业、农户有了就业岗位。
“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是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、实现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。通过实施‘三变’改革,建立集体、企业、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。”刘群告诉记者,地还是那些地,但现在可以“一地生四金”:土地流转拿“租金”,务工赚“薪金”,股份合作分“股金”,年底分红得“现金”。
驻村工作有苦有甜
■第一书记是一名“实践者”。要勇于付出,甘于奉献,要沉下身子,深入基层,带着感情亲近群众。
回顾两年多的驻村时光,刘群坦言道:驻村工作有苦,也有甜。
“工作队平均每月待在村里28.3天;副队长王宇昊,新婚不久就驻村帮扶,‘生子计划’一拖再拖;扶贫专干张家夺,孩子还不到11个月……”刘群说,但最“苦”的时候都挺过去了。
甜的是,村民对扶贫工作的认可。“前不久,我们去张马庄贫困户张跃峰家中走访,他到地里摘西瓜给我们吃。虽然走访结束后我们立即出门,但他还是端着切好的瓜追了好远。”刘群说,每次走访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,村民的淳朴、可亲,让他们“甜到了心坎里”。
这些也让刘群明白了第一书记是一名“引领者”,要抓好班子,带好队伍,要坚守党的宗旨,坚定理想信念,牢记初心使命,时刻胸中装着群众、心中惦着群众、做事想着群众。
“第一书记也是一名‘实践者’。要勇于付出,甘于奉献,要沉下身子,深入基层,带着感情亲近群众,每件点滴小事都要用心去解决,把关心群众落到实处,做老百姓的贴心人。”刘群说。
“今年全村还将脱贫3户、11人。为此,吴寨村近期的扶贫工作主要为‘三个动作’。”刘群翻开“扶贫手记”总结道,“坐下来”,学习检视;“动起来”,走访调查;“沉下去”,落实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