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当“老黄牛” 七旬老党员热心村集体事业
人物简介:吴学科,男,1944年1月出生,1966年应征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6408部队,196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71年退伍返乡在耿寨村圩里组任生产队长。
事迹简介:吴学科,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党员,在耿寨村周围几乎无人不识,是出了名的好人。他六十年代就加入中国共产党,是一名有着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,他人宽厚忠诚、对人真诚,特别愿意帮助别人。他热心村各项事务,时常对村两委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,敢说敢讲,敢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。2017年9月,耿寨村大球盖菇项目刚刚开始实施,他自告奋勇、不辞辛苦,毅然担任起项目管理的重担,为耿寨村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。
正文:
在耿寨村大球盖菇生产基地,可以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,花白的头发、略显佝偻的身体,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沧桑,明亮的双眼却满是坚毅。他就是吴学科,一名51年党龄的退伍老党员,他不图名、不图利,用毕生精力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信念,为党旗添光彩,为年轻人树模范。
乐于助人 耿寨村的“活雷锋”
吴学科团结邻里、与人为善、助人为乐,群众有困难,他总能倾其所有,尽力帮助。他始终把淡泊名利、处事公道作为立身做人之本。他担任生产队长以来,处事公道,乐于助人,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。有的村民年老体弱、行动不便,他见了就伸手扶一把,有的村民忙了顾不了上街买东西,他就主动代买回村。不论哪家群众家中有事,只要他知道了,都会前去帮忙。他自愿成为一名矛盾纠纷调解员,主动承担邻里矛盾的调节工作,为居民调解矛盾纠纷、排忧解难,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,关爱邻居家里的留守儿童,热心支持村级公益事业,用实际行动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。
一心为民 充分发挥老党员作用
吴学科终把情系乡亲、谋事干事作为标准,坚持一心为公、迎难而上,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。他热心村各项事业,时常仗义执言,为村两委提出宝贵意见。他支持村两委工作,义务成为政策宣传员,向群众宣讲政策,解答疑惑,做好群众思想工作,协助村两委开展各项工作。他为人正直,敢于同不良现象和行为作斗争。有一次在全体党员大会上,他直言指出了村两委干部存在的思想懈怠、方法不力等问题,为村两委提出了要加强思想学习、发动党员作用、整体谋划科学布局等工作建议,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。村两委接受了他的建议,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改正,推动了各项工作更上了一个台阶。他积极参加党日活动和志愿服务,宣传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,热心为群众提供服务和帮助。
产业兴村 “俯首甘为孺子牛”
耿寨村是全县90个贫困村之一,基础设施落后,以传统种植粮食作物为主,农业效益较低,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,不少群众生活贫困。吴学科常常思考如何耿寨村如何才能脱贫致富,他深知群众要脱贫致富、村集体要跨越发展,必须找到突破口、选准好路子。2017年9月,在听说村集体计划发展大球盖菇种植项目后,他便来到村部,自告奋勇担任起项目落实的管理工作。
他积极联系圩里组群众,做好群众思想工作,流转了50余亩土地作为大球盖菇生产基地。日夜不休,现场指导督促搭建了占地35亩的57个大棚,并逐棚编号便于管理。联系购买稻壳、秸秆、牛粪等原料和大球盖菇菌种,并和技术人员一起指导前来务工的群众拌料和种植。2018年4月份以来,大球盖菇迎来出菇高峰。他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,逐棚检查记录温度、湿度等情况,观察菌菇生长状况。根据菌菇生长情况,及时联系村两委组织群众采摘和加工。认真记录好群众上工、菌菇收获情况,实时向村两委反馈,实行日报制度。他还制定了采菇考核制度,明确责任人到棚,确保了大球盖菇采摘及时、品质优良。每天晚上他都要组织人员把未销售的菌菇进行腌制储存,并整理好一天的账目,经常要到三更半夜才能休息,甚至是通宵不眠不休。在他的无私奉献、默默付出下,大球盖菇项目取得了成功,带动上百名群众人均增收近千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