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南县地城镇吴郢村:郑东亮
2021-09-13 10:31:46

        他不仅是五保老人经常念叨的“小郑”、低保户心中最信赖的“郑老弟”,更是孩子们眼中和蔼可爱的“郑叔叔”——他,就是被该镇困难群众誉为:“最贴心的人”、安徽省阜南县地城镇民政办主任郑东亮。

  多年来,郑东亮情系百姓,淡泊名利,扎根基层,默默耕耘,为全镇困难群众筑起了一道生活保障网,时刻让阳光温暖着困难群众的心窝窝。

  ——公正赢得理解

  地城镇共辖七个行政村。你要是问这七个行政村里,谁最富裕,他不知道,要是问谁最困难,他是最了解的。

  说起全镇1608名低保户,102名优抚对象、305户五保户等,谁家门朝哪、有啥特殊困难,他更是一清二楚。

  “谁是郑东亮?我要问问?啥样的人,管吃低保?”2013年3月的一天,镇民政办公室来了一位老大娘。“俺都70多岁了,又是老党员,俺咋就不管吃低保了”。

  正在核对低保材料的郑东亮忙站起,一边请老大娘坐下,一边对她说:“老人家,先别着急。我跟你说说,啥样的人管吃低保。吃低保的条件是生活困难。不是说年纪大就能吃低保,不是说老党员就能吃低保。你那村里年纪大、吃低保的老党员有孙瑞祥,脑血栓十多年了,手脚抖晃,话不成句;还有高彦法,80多岁了,几个儿子都是痴呆。这些人,你不会跟他们比吧?老人家,我了解你的情况。去年你也申请了,镇党政联席会就没通过啊!原因是你身体没病没灾,日子宽阔。你有两个儿,一个是包工头,一个是教师。你要是吃低保,就不怕给他们丢人啊。”一席话,说的老人笑了起来,立马起身走了。

  老人走后,郑东亮长舒了一口气:“今天,要是有不该吃的吃了低保,就是唾到脸上,也不能擦啊!看来,公平公正才是对群众最好的解释语。”

  熟悉郑东亮的人都知道,他随身带有三件宝:钢笔、本子和相机。只要听说村里谁家有困难,他总是跨上摩托车立马赶过去,查实情、做记录、留张照,认真掌握第一手资料,实事求是地向镇领导汇报户上情况,及时扶贫解困。郑东亮常说:“这个镇方圆也就十几里,骑个摩托车,抬腿就到了。但只有通过“一访”“二看”“三问”“四测算”的办法进行调查核实,才能准确地把真正困难的群众纳入低保救助范围。”在他的努力下,2013年该镇农村低保1144户1608人,与上年相比,动态调整349户486人,调整率达30.22%,基本上达到应保尽保、分类施保的要求。

  ——无私谱写大爱

  有人说:民政有“水”啊!郑东亮却始终没感到“水”在哪里。该办的、能办的,不用群众麻烦第二趟,就理所当然地为群众办好了,这些都是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事,有啥理由跟群众要这要那的呢?不符合条件的、不能办的跟群众说明情况。 

  2013年3月,该镇吴郢村群众王建伟家里电线不慎失火,三间土坯屋被烧塌了,屋内财物付之一炬。得知消息后,郑东亮立即为其办理了临时救助。老王非常感谢,硬要塞给他300元答谢,也被郑东亮严辞谢绝。郑东亮跟老王说:“为你办临时救助,是因为你失火损失严重,家里困难,符合办,用不着谢”。

  碰到家庭特别困难的,郑东亮常常还要自己捐款帮助。

  2013年4月,郑东亮到12岁骨癌患者闫小龙家里,看到闫小龙被病痛折磨的皮包骨头,忍不住落泪,当场掏出500元,并把自己用过的录放机送给了小龙,还专门为小龙录制了《写给小龙的话》、下载《上下五千年》《快板书西游记》《昆虫记》等有声读物,帮病床上的小龙排遣寂寞。回来后,郑东亮向领导反映,多方奔走、联系救治医院。

  但是对待不合条件的人,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“铁公鸡”。曾经有个亲戚来找郑东亮说:“咱有老亲,你帮帮忙,给俺也弄个低保。”郑东亮冷着脸说:“吃低保的条件是贫困。符合条件的不是亲戚也得办。要是不符合条件谁也没办法。我跟你亲,比不上跟俺爹妈亲吧?你回去问问,俺爸俺妈可吃低保?再说,工作都是按程序办,想吃低保,得先写申请,由镇包村干部到户上去核查、签字,再提请村民主评议小组投票评议、经过镇党政联席会议集中会审,贴到村里长期公示,等大家都没意见了,最后报到县民政局审批,县财政局拨款,镇财政所打卡发放。你看看这一套环节走下来,我只是做做资料、搞搞统计的事,我哪有权力帮你弄个低保啊?”

  ——务实获得尊重

  2010年6月,该镇吴郢村白郢组村民张大坤找到郑东亮,哭诉着说:“俺孙女患病毒性脑膜炎,已经在市二院住了几个月了,花了20多万,家里现在都揭不开锅了。求你帮个忙,给想个办法吧。”

  原来,在上年度村干部收取新农合筹资款时,其孙女尚未出生,张大坤就没给她交参合资金。谁料想这孩子一出生就患上大病。郑东亮及时向镇领导汇报,带着镇、村证明找到县新农合中心,县新农合中心又专门到省里为其孙女补缴了新农合,并为他封顶报销了10万元。随后,郑东亮又到县民政局为其办理大病救助1万元,还为他家增补了3个人的低保。经过多方救助,总算解了老张的燃眉之急。

  2012年8月22日,得知有个老人流浪到本镇母子岗村,他立刻和派出所民警把老人接到派出所,询问老人的住址和家人信息,并给老人买来新球鞋穿上。在确认老人叫刘孝生,是河南省淮滨县赵集镇李岗村徐尧队人后,郑东亮和民警驱车四个多小时,把他送到了淮滨县赵集镇派出所。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家人感谢万分。喜极而泣的长女刘敏说:“老父亲患有脑瘤病,有时清醒,有时迷糊。8月14日下午就走失了。一个多星期来,家里发动亲友四处寻找,张贴了几百张寻人启事,都不抱指望了。没想到碰到这样的好心人,还把老父亲从二百多里外的地方送回来了。”

  2013年1月31日上午12时,天下着小雨,冷风刺骨。郑东亮听人说,在高郢村王塔组灌渠闸旁边的大堤脚趴着一个青年,光着身子,神志不清。赶到现场后,郑东亮让围观的群众拿出几件衣裳给他穿上,随后带回镇敬老院,并端上热汤、热馍。这个小青年叫宁纪波,是亳州谯城区人,从汉口坐火车到阜阳,在淮滨县下错车了,碰到骗子被抛弃到地城。郑东亮给了他三百元钱、送他上了回家的车。小宁感激地说:“这个恩情不会忘,这个钱我一定要还的。”

  给人鱼,不如给人以渔也。面对全镇的老弱病残群体,郑东亮经常要苦思冥想:如何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出路?

  2012年11月,得知阜南县文广新体局等五家单位要联合免费开办“第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班”,他积极推荐了8名有艺术专长的孤儿或贫困家庭孩子。如今,这些孩子在培训班里一边学习文化知识,一边学习文艺才能,生活得非常快乐。

  一分辛劳,一分收获,郑东亮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,也得到了上级的多次表彰:2009年以来,地城镇的民政优抚工作连续成为县先进;2011年农村低保工作获县表彰;2012年养老保险工作获得全县三等奖;2012年5月,阜阳市民生民政工作现场会在阜南召开,地城镇作为先进典型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。2013年4月,郑东亮被县文明办推荐参加阜南县首届季评好人活动,荣获“阜南好人”称号。

上一页:阜南县:老党员吴学科先进事迹 下一页:【阜南县“两学一做”先进党员系列报道五十四】张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