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进村挂上快进挡
2021-09-03 17:48:25

人多地少,劳动力大多外出谋生;缺乏当家产业,带贫增收能力有限;集体经济入不敷出,乡村基础设施薄弱……2014年,颍州区三合镇井孜村被列入该区40个贫困村之一,成了名副其实的后进村。
 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,培育大户带动增收,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模式……近年来,井孜村不甘落后,铆足干劲,加速赶超。通过自身努力及社会各界支持,脱贫攻坚、乡村环境整治等多项工作终于跑进了全区前列。
  4月19日,穿过村头的小游园,年过六旬的申治芳来到刘新杰家庭农场,开始了一天的忙碌。“干一天能拿60块钱。”申治芳说,年龄越来越大,收入却越来越多,真得感谢党和国家的扶贫好政策。
  除了在大户种植基地务工,申治芳还应聘成为村里的环卫工,一年有4个月时间去村里打扫卫生,每月能拿800块钱;家里的亩把地流转给了刘新杰,租金每年1400元;村资产分红收益每年还有3000元……申治芳的腰包渐渐鼓起来。
  早些年,因身患慢性病不能外出,伺候一亩薄田仅够果腹,申治芳的生活较为拮据,和村中其他195人一起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因贫困发生率高、脱贫攻坚台账资料不完善、带贫增收举措不精准等,颍州区开展脱贫攻坚督查考核期间,井孜村排名倒数。
  不能让井孜村在小康路上掉队。2017年,市政办派驻井孜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姜传禹及中石化阜阳分公司、颍州区科技局的帮扶队员和镇村干部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谋划发展之道——距离阜城近,毗邻新瑶海大市场,可以发展蔬菜种植和养殖产业;盘活村里闲置资产,让沉睡资源变成农民增收活资产;整合各种资金,改善村庄环境……
  在外地干泥瓦工十几年的刘新杰被请回了家乡,家门口流转50亩地尝试规模种菜,如今已发展到230余亩;从南开大学毕业的马涛和爱人回到家乡,在井孜村及周边流转300亩土地,发展大棚蔬菜种植,创办了蔬菜产供销“一条龙”的阜阳市万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。
  村里有了当家的蔬菜产业,不少农户纷纷到大户地里打工。高峰时期,两家种植基地用工超150人,常年用工也超60人,带动20余户贫困户和脱贫户稳定就业。
  发展有思路,增收就有门路。产业发展步入轨道后,井孜村从2018年开始着手进行资产收益分红探索:将村内闲置资产盘活,整合光伏收益、扶贫车间租金和财政补助等资金,折股量化到贫困户(脱贫户),然后入股有发展意愿和潜力的种养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、产业基地,定期享受分红。2019年度,该村集体资产收益共分配25.95万元,带动脱贫户、贫困户户均增收近3000元。
  井孜村的这种探索被总结为资产收益扶贫,并在颍州区推广:用市场化手段,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的盈利增值,拓宽了增收渠道,增加了贫困人口收入,壮大了家庭农场、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,提升了产业收益,取得了村集体增实力、贫困户增收益、产业增效益的效果。
  如今的井孜村村集体经济逐年攀升,2019年达到44.5万元,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78户196人减少至目前的1户2人,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,2019年还跻身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。在这两年的综合考评中,井孜村都进入颍州区前列。
  挂上快进挡的井孜村带贫增收不停歇。“在新冠肺炎疫情下,我们通过开发公益岗位、搭建企业农民供需平台、培育壮大规模经营主体等方式,千方百计帮助有意愿的群众择业就业。”姜传禹说,接下来,村里将进一步完善资产收益分红制度,整合资源补上基础设施短板,持续增加群众收入,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提升群众生活质量,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、推动乡村振兴积蓄动能。

(阜阳日报)

上一页:大学生返乡创业,新时代农民“种”出带贫致富路.. 下一页:西瓜丰收 大户村民都受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