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贫路上又一天
2021-08-27 15:04:17

脱贫路上又一天 

罗光成

凌晨 3 点,闹铃响起。高利萍一骨碌爬起,潦草洗漱后,开着电瓶三轮车,直奔屠宰场。三轮车头的灯光,坚韧地刺破黎明前的黕黑,仿佛高利萍明亮的心思。新的一天开始了。

屠宰场是镇里办的,免费为养殖户进行集中屠宰。高利萍的两头牛,昨晚已提前运送过来。“每天需要宰几头,都是按市场需求来定的。”她停好三轮车,边说边走进屠宰间。两头牛已被屠宰干净,分割成牛脖、肋条、前腿、后蹄八大块,堆放在工作台。 高利萍边撸袖子边上前, 拿起一把弯口砍刀,熟练地砍、劈、削、修,汗珠从她的鼻尖、额头、胳膊上沥沥而出,在灯光的映射下,幻化着晶蒙。把修好油、过好称的牛肉,来回几趟搬上门外的面包车。车子发动,伴着“滴滴”的喇叭声,往前开去。

返回屠宰间,高利萍再把剩下的牛肉细细分割。 “刚才那是送到阜阳市区包子铺的,”高利萍说,“喜九幸福里包子铺,知道吧?专做包子,总部在北京,阜阳市里有 11 家连锁店,一个月足足需要 8000 斤牛肉! ”

“哦,这个量不小,你们是怎么联系上的?”

 “他们从电视上看到对我养牛的宣传,说我人贫志不短,善良有爱心,牛肉不注水、品质好,就主动找上门来了。” 高利萍讲得有些兴奋,眉宇间飞舞着得 意,“那天他们来了三个负责人,说听说我的牛肉好,专门来看看,先试用一个星期,要是真的好,就订长期合同。”说话间, 高利萍把一块大牛骨剔在一边,“后来三天没到,他们就和我签了合同, 说用我的牛肉做馅,包子蒸出来特别香,卖得特别抢手。你说我的牛肉怎能不香? 我是真正的土法养牛,给牛吃的是米粉、玉米、蛋白粉、骨粉、中草药、青饲,还有酒糟,喝的是 100 米以上的深井水,水质相当于矿泉水!”

 “那成本是不是高很多? ”

 “成本是高些,但牛肉品质好,虽然价格比一般牛肉每斤高出 2 元,顾客还是抢着要。反正,我的想法,就是要让顾客吃到放心的牛肉、原汁原味的牛肉。 阜阳东颖区的一家牛肉汤馆,今年也慕名改用我的牛肉,隔几天就跑一百多公里,自己来拉,每次都是一百两百斤。”

说着话,已是 7 点,所有分割、称量好的牛肉已被搬上三轮车。高利萍在街旁早点铺三下五除二地吃碗面条,就跳上三轮车,向着界首城里开去。界首是个县级市,离高利萍养殖 厂有一二十公里路程。“这些都是零散的客户,有政府单位的、饭店的,还有企业食堂的,都在城里。 我一家家直接送到他们手里,就省得他们一个一个地都要跑路。”

电动三轮车穿行在界首城的大街小巷,一处一户,不绕弯路。一袋袋新鲜的牛肉,在相互的致谢中,交到顾客手里。“嗡嗡嗡嗡”,电动三轮车又开跑起来。

“现在去给‘云淡风轻’送。”

 “云淡风轻? ”

“是网名,真名也不知道,就住前面的小区。不知她从哪里听说我的牛肉好吃,就联系上了,也算是我的老客户了,最喜吃黄牛的肋条肉,一年要买一万多块钱的肉。”高利萍说着,停下车拿出手机联系对方。 “今天给她送的肉 10 斤略弱,42 元一斤,应收 400 多元,只收了 400 元,昨天就微信转账了。少收几元不要紧,不能让顾客吃亏。”说着话,已看见一女子走出小区大门,朝高利萍这边招手,接过牛肉,掂掂,眼里满是欢喜,连声说“谢谢高姐”。

牛肉送完,已近上午 11 点。高利萍拧一把手电门,三轮车“嗡嗡嗡嗡”,朝着金裕皖酒厂奔去。“饲料里加上酒糟,牛特肯吃,肉质更香。 我上个月才跟这家酒业公司联系上,双方签了酒糟供应合同。以前,酒糟都是中间商提供,每吨 240 至 260 元,现在我和酒厂直接对上了,每吨只要 180 元,成本一 下子省了不少呢。”

“酒糟用量大吗? ”

“一天要拉五六车,我自己场里用一些,其余为我帮助带动的养殖户配送。 酒厂给我什么价,我送给养殖户也是什么价,不多收一分钱。”

 “每天都给他们送酒糟?难怪村民都说你心地善良,不计得失。”

“是啊,我是天天送,上午拉一趟,下午四五趟。不过不是天天固定送到谁家,我创建的‘圆梦家庭农家’帮助带动的养殖户已有 50 多家,我是今天这几家,明天那几家,顶多十天一星期,就全部轮一遍了。 ”

“那你岂不是整天基本没得歇了?”

“没得歇,下午挨家送完酒糟,天就黑了。回到场里,工人来喂牛,我给孩子们做饭、洗澡、洗衣服,再与客户沟通联络,忙到夜里 12 点,往床上一躺,倒头就睡着了。”高利萍放松电门,让三轮车缓缓滑向酒厂,脸上现出一丝自豪,“现在轻松了。前几天,刚买了一部‘江淮’小货车,装得多、跑得快,为养殖户服务更快更方便了,我下午也能腾开身,忙忙农场发展、市场扩展方面的事了。”说话间,酒糟已装满了车斗,散发着浓烈的熏香……

1980 年出生的高利萍,是界首市田营镇姜楼村人,命运曾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接连降临在她头上。是脱贫攻坚的时代战鼓,唤醒她人生的斗志,助力她重获新生。

2003年,还在深圳打工的高利萍有了第一个孩子,她为漂亮的女儿取名“雨鑫”。可初为人母的喜悦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尝,小雨鑫就被诊断患有先天性婴儿痉挛症。巨额的医药费,让贫寒的小家庭雪上加霜,丈夫瞒着她把小雨鑫丢弃在深圳火车站,高利萍发疯般地报警,寻找了3个多月,终于在一位拾荒的老婆婆那里找回了孩子,第一段婚姻就此结束。2012年,回到村里的高利萍,在村人的介绍下组建了新的家庭,生育了一对双胞胎男孩。但没想到的是,她自己因此患上了慢性肾衰竭。由于长期服用激素,脸肿得像皮球,走路都要扶墙。带着3个孩子和看病欠下的20多万元外债,第二段婚姻再次无奈结束。2015年,高利萍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,帮扶干部为她报名参加了养殖管理免费培训,村里帮助她流转土地,镇里支持她建起 “圆梦家庭农场”,镇书记亲自为她的 30万元贷款做担保……2016年7月,高利萍引进7头牛犊,流转220亩土地;2018年,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,年纯利润58万元,一举实现高质量脱贫。

午后的阳光,煦煦地照在约 2000 平方米的养殖场,几十头黄牛分列两边牛栏,时而悠闲地回味反咀,时而昂首凝神,似乎顿悟出什么哲思心得。几十只大耳朵土山羊,正静静地嚼着饲草;还有几只小羊羔,眼里露着惊乱与欢喜,蹦来跳去。高利萍从一口大缸里 捧起满尖的白粉,洒进牛槽,拍拍手上的粉尘,“这里的牛,有一半是我的,有一半是为贫困户托管的。”

“托管? ”

“有些贫困户,要么不懂技术不会养,要么年老残疾无法养,我就为他们代购牛犊,放到我这儿代管,养殖销售风险全归我承担。出栏销售后,每头牛我只扣除 2000 来元饲料成本,其余净赚的约 8000 元,全部归贫困户。一户养上三头牛,就能实现脱贫了。现在,已经有 30 户贫困户与我签订了托管协议。”

 一头牛抬起头,温柔着眼,伸出舌头,轻舔高利萍的手。高利萍拍拍牛头:“过几天,我还要去东北和蒙古大草原,再进 100 头牛犊。除了贫困户,还要带动更多的农户一起发展致富! ”

“那羊呢? ”

“羊是贫困户放在这里无偿代养的。 喏,那边的一只母羊和三只小羊,是村头孙玉灵婆婆的。孙婆二级残疾,走路不灵便,把羊放在我这里,只管每天割些草来喂就行了,其余场地、疫苗、技术、水电,我全部免费提供。这种土山羊,一年可繁殖 2 至 2.5 次,5 个月就能育肥出栏,一只能卖 2500 元。2018 年,孙婆就靠着养羊脱贫了。”

说话间,一辆黑色越野车开进了村。高利萍迎上前。

来人叫祝德祥,六安市霍邱县人,人在合肥做生意。在一次志愿活动中,他被高利萍不屈命运、自强助人的事迹深深打动。自从听了高丽萍人生励志脱贫演讲,又在扶贫商店吃过高利萍统一配方养殖的牛肉, 祝德祥就再也不吃别的牛肉,每年要从高利萍的养殖场买 6000多元的牛肉。假日期间,他与还在老家的与胞兄谈起家庭经济发展,说起了高利萍的故事,于是建议胞兄发展黄牛养殖,“自己求发展也带动老家贫困村民发展。”双方通话联系后,高利萍积极支持,愿意无偿提供黄牛养殖需要的一切帮助。于是今天一早,祝德祥就代表胞兄和老家渴望致富的贫困村民,直奔高利萍“圆梦家庭农场”,参观考察学习来了。

 ……

天色向晚,红红的太阳落下远方 的地平线,习习晚风吹过这个叫做姜楼的村庄。高利萍的手机又响了:“哦, 是大爷啊,好的好的,我晚上就给你送过去,一定!”李能村朱窑村民组朱大爷家,喂牛的蛋白粉饲料又用完了。

 

 

 

 

7_20210827150209fff46.pdf


上一页:省级获奖美术作品 下一页:对口快板《“整骨”疗伤》